泉州之行其实很早就在我的waiting list里了。虽然这座曾经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早已风光不再,勾连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沉寂许久,但泉州深厚历史的积淀还是一直保留到了现在。
从某种角度来看,泉州和扬州都是被历史抛弃的城市。随着海运和漕运的废弛,两座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难以逆转的的衰落。这点从中国铁路网对两座城市或多或少的不友善就可见一斑。作为一个拥有八百多万人口的城市,泉州居然只有一个新修建的高铁站,且远离市区。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。
第一次乘坐泉州的公交车的体验一言难尽。K1路司机师傅的任性,纵使是体验过武汉公交狂野飙车的人,也一时难以接受。一小时的车程里,我在拥挤的车厢里不断旋转,跳跃,闭着眼,身体无助地随着一次次的刹车和加速一起摇摆。虽然K1是空调车,但是当我下车时,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。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是在参加体操团体赛,还是一小时不带休息,只能玩单杠和吊环的那种。
泉州市区的街道密度要高于国内的大多数城市,但是道路宽度普遍偏窄,多数是双向双车道,晚高峰时候的拥堵现象极其严重。大概是因为开车太堵,泉州街上小电驴的数量秒杀国内绝大多数城市(不过后来我发现福州街上的电动车也数量惊人,所以这大概是福建特色?)。泉州市民骑小电驴的路数和公交司机的驾驶风格绝对是一脉相承,突出一个“浪”字。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(自行车)老司机,我头一回在街上感到紧张。其实我倒不是对自己没信心,但我真的信不过这些不按套路来的大哥和大姐们。。。
泉州城总体来说是一座很尊重传统的城市,许多新修的建筑依然保持了当地传统民居的一些特色。连建筑的配色都基本是同一款式。多元文化在这里留下的印迹时至今日依然随处可见。涂门街清净寺旁边就是关岳庙,西街开元寺转角就是基督教泉南堂。看来各路神仙在泉州相处得似乎还行。
开元寺双塔的内部如今已不再向游客开放,这让我有些失望。毕竟比开元寺双塔不知道“高”到哪里去的太原永祚寺双塔如今依旧对游客开放。历经多次修葺的开元寺双塔如此闭门谢客,理由似乎稍显不足。开元寺内的古船陈列馆里有一艘宋代的后渚沉船,对标哥德堡博物馆里那艘差不多同时代的维京海盗船残骸,感觉还是国货比较厉害。
清净寺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清真寺,但是寺内几乎所有建筑都禁止游客入内参观。寺外的小广场无论早晚都鲜有人驻足,倒是真的挺清静。朱棣禁止迫害穆斯林的敕令被刻在石碑上,如今依旧在寺内珍藏。这道敕令和明朝建立后清算蒲氏家族的背景结合在一起,即便是如今也依然很有现实意义。
清净寺出门左转就是画风突变的关岳庙。就我短短几天所见,这里大概是泉州城香火最旺的地方,开放时间来此的香客络绎不绝。关岳庙的建筑风格充满了闽南风情,骨子里带着一种精巧。这让在北方看惯了夯土城墙的我颇感震撼。
洛阳桥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泉州的一张名片,但是洛阳桥却不在泉州市区。从泉州市区到洛阳桥大概需要一小时的车程。洛阳桥两端各有一个村落,就硬件设施来看,两个村落显然已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。洛阳桥被视为我国最早的跨海大桥,但如今的洛阳桥却很难让人把它和大海连系在一起。洛江入海口如今早已是一片风平浪静,桥两边的冲积滩涂上种满了作物,丝毫没有海水那种汹涌的感觉。
泉州西街钟楼再一次提醒我,自己毕竟还是too young,不过这玩意真的能叫钟楼么?
泉州的生活气息很浓厚,市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当到位,各类文娱活动覆盖各种人群。基督教泉南堂在夜幕降临后会让位给广场舞大妈,“哈利路亚”的配乐表明阿姨们还是很给基督面子的;泉州府文庙旁边的泉州南音乐府里,坐满了听曲的老爷子和老太太,台上小姐姐用闽南语唱的南音我一句都不懂;白天香火旺盛的关岳庙在晚上是舞龙的场所,活动筋骨的叔叔阿姨们一看就是深谙此道的老手。(p.s. 我到关岳庙的时间有点晚,只赶上了舞龙的尾巴=。= 想起拍照的时候大叔阿姨们都开始收摊了)
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在人气上居然不及关岳庙。泉州毕竟也算是妈祖的主场,混成这个样子真是太说不过去了。不过天后宫搞的这个添砖加瓦的创收方式还真是exciting,起码在此之前我是没见过。
其实泉州值得一去的地方远不止此,泉州下辖的惠安,晋江,崇武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。奈何这次时间有限且自己不会开车,只能把活动范围限制在自行车的覆盖半径内。看来考驾照这件事情真的应该提上日程了。